有哪些生活方式让你觉得相见恨晚?

  • 作者:小编
  • 生活
  • 时间:2023-07-08 19:54:23
  • 1人已阅读

这是今年年初我发表在少数派上的一篇文章,现在搬运过来,此外,最近更文频率应该会提高一点。我所信仰和践行的生活信条用一个词形容,大概是「平衡」,这篇文章我写了自己的平衡生活的选择原因、理念与打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为什么选择平衡

选择「平衡」 or「极致」,是一个价值观取向的问题,毕竟人生是一个取舍的过程(life is all about trade-off)。而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太喜欢「all or nothing」的价值观,我更相信平衡才能走得更远。

极度的专注于某事确实能让人获得「专注红利」,可能给我们带来更高的回报,但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管窥心态,产生「隧道视野」,我们的视野变窄,那些存在于“管子”视野之外的事物被抑制了,其他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就会被我们搁置,譬如专注于工作而忽视身体与家人,等出现意外状况,才发现得不偿失,在我看来,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不具备反脆弱性的,就像投资,all in押注于某一个标的,可能暴富也可能承受毁灭性打击。

我的平衡生活理念

平衡就是生活各个方面平均分配时间精力吗?并不是这样。我所理解的平衡生活,不是平均分配,而是把人生的各个重要方面拉入我们的视野,构成我们的日常生活,分配的比重根据我们的偏好与状态决定。虽然分配比例不一,但每一项都有一个更低限度需要达到,实际上在一些事务上我们只要坚持投入小的时间精力就能有不错的改善(帕累托法则),可以避免出现过度倾斜与失衡。

哪些是生活的重要方面?每个人的定义与分类都不同,以我自己为例。我在《一份个人复盘指南——成为更好的自己》中提到过古典老师的生命之花模型,将生活分为了8个板块:身心健康、学习提升、亲密关系、理财投资、职业发展、休闲放松、社交人际、自我实现。


这8个板块基本囊括了我生活中的重要方面,都是我人生中的基本盘,当然每个板块所占的比重不一样。对于我而言,学习提升、个人健康、亲密关系、理财投资、自我实现是我最为重视且需要优先分配时间与精力的板块,职业发展方面,其实工作已经占据了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由于目前的工作稳定,投入产出比不算高,所以暂时打算像张潇雨老师所说的「在工作中做一名75分的选手」,完成好工作任务但尽量少加班;社交人际方面,我的性格偏内向,更能在独处中汲取能量,所以优先级也不靠前;而休闲放松板块,除了旅行之外,日常生活中基本不需要我刻意安排时间,人性就决定了它是我生活中不可能缺少的部分。

如何打造平衡生活

要事优先法则,围绕重要事务安排自己的生活

我的总体规划是每天的生活除了完成必要之事外,就把时间分配到最重要的事物上,要事优先,再保证每个方面达到更低限度,并且定期回顾,反馈与改进。

每个重要方面,具体可以做哪些正确的事呢?其实每个方面都挺大的, *** 上有很多可供参考的资料。我之前有针对一些比较重视的板块撰写过一些文章,有需要可以参阅(其中有小部分想法已迭代更新),譬如身体健康方面,可以看看《精力管理 | 开启元气满满的健康生活(体能篇)》。理财投资方面,可以看看《投资理财 | 普通人如何有效投资理财?》。亲密关系方面,我有做过李松蔚老师的《亲密关系》课程的读书笔记

在选择重要事务之外,到底怎样才能做到要事优先呢?毕竟有些要事它虽能带给我们长远的好处,但不一定是我们目前所感兴趣的或是习惯的,比如身心健康是我重视的板块,要保持好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比如运动锻炼、饮食搭配等,但实际上我对运动锻炼的热爱程度不是那么高(尤其是膝盖受伤以后),这时就得想办法开启改变,让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习惯

改变与习惯养成,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开启短暂的改变(波动)后,生活又回归到原先的稳定点,从入门到放弃。那如何实现持久的改变呢?

从系统的角度看,有些时候,在外部因素的强烈扰动下,我们原有的秩序失衡,系统的平衡点改变,原有要素调整,引入新的要素,建立新的平衡,我们的生活开启持久的改变,这种情况下大概率是碰到逆境或是环境改变,打破了我们过去的路径依赖,但大多数人不想或没有勇气通过这种方式改变,而是想要采取更温和的方式来开启改变,这时实现持久的改变一个可行的方式是从微习惯开始,日积跬步,逐步将这种习惯内化成生活中最平常的一部分,这时才能毫不费力地坚持,关于培养习惯,我在学习和实践中总结了以下经验,分享给大家(之后我会以「改变」为主题和大家更为全面地分享一篇长文)~

1 从小处入手,培养微习惯,采取“小进步”能够更好地坚持

培养习惯时如果想着一口吃成大胖子,反而容易受挫放弃,产品经理爱说MVP(最小化可行产品),同样地,在行动中采取「最小可行性进步」能让人持续不断地坚持,培养微习惯,完成一个小小的进步,之后我们会有动力再去创造下一个进步,不断重复,就能慢慢累积,实现大的突破。

譬如,很多时候我在开始运动锻炼前,是有点犯懒的,然后我会跟自己说:“不用练多久,就打开keep app,搜索帕梅拉,跳一段最短的2分钟热身操就行啦,只是2分钟而已”,结果经常是一练就练了十几、二十分钟,因为真正运动起来并没有那么枯燥,很多时候运动能让自己活力焕发,而真正重要的是开始,要想长期坚持,就得让开始这个动作变成无阻力行为。

写作记录也是一样,当我有很多想表达的东西时我会写长文,但如果脑海里没有形成体系的内容,只有碎片化的思考与学习,其实也可以随时记录下来,这也是一个没什么压力的微习惯,久而久之也能积累知识推动输出。这两年,我不那么纠结于记录的工具和分类,就只是不断记录,我会用flomo记录我的碎片学习笔记,它的搜索、回顾和随机漫步功能能够满足我的需求,记录下的卡片内容在写长文时可以组装,去年底我有将一些碎片化思考在公众号上发表出来(感兴趣可以点击零碎学习笔记查看),平时我也会在微博/即刻/知乎等平台发表一些零碎想法(欢迎关注同名账号)~

在这个建议最后,分享《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书中一句赐予我力量的话语:

去做一件事,再让这件事驱使你去做另一件事,用一个良性循环来替代一个恶性循环。大多数巨大的转变都是靠我们用数百个微不足道、甚至难以察觉的一小步累积而来的。一步之中蕴含着许多可能性。

2 把要培养的习惯「多巴胺化」

要培养的习惯并不那么感兴趣,但它又是必要的话,那不如把它「多巴胺化」,让它与我们无法拒绝的多巴胺联系在一起。

可以试试两个方法,一个是游戏化(gamification),在做重要事情的过程中加入游戏沉浸式的体验,减少阻力和增加趣味性,相当于把逆人性的延迟满足转化为顺应人性的即时满足;一个是诱惑捆绑(temptation bundling),我们可以把某样给自己带来快乐愉悦体验的事和自己要做的事或要培养的习惯捆绑在一起。比如我喜欢听播客,那在运动锻炼的时候,我会一边听播客一边做运动,这时的体验感会好很多。

3 意志力较强时,优先做正在培养习惯之事

有哪些生活方式让你觉得相见恨晚?

人的精力和意志力都遵循着钟摆式波动,一段时间内有高峰也有低谷,我们可以优先在精力充沛、意志力较强时培养习惯,做重要但不太感兴趣的事,因为意志力较低时,我们内心会更想做自己感兴趣或轻松的事,将高带宽任务安排到高带宽的时间段上,比如我一般是早上起床后意志力最强,那我的运动锻炼就可以多安排在早上去做。

有哪些生活方式让你觉得相见恨晚?

4 保留暗示和奖赏,替换惯常行为

《习惯的力量》书中,提到习惯包括三个步骤:暗示、惯常行为与奖赏,要改变一个习惯,最关键的是改变中间的惯常行为。那对于一些习惯,我们不需要太多用力,在同样的暗示和奖赏之外,替换或增加惯常行为就行。比如想培养喝水的小习惯,可以和自己平时上厕所、走动休息的暗示关联起来,一触发上厕所、走动休息的暗示,就启动喝水的行为,也会比较容易坚持。

5 拥有「重启」思维,每一刻都是崭新的时刻

我曾经写了篇文章,标题引用了贝佐斯的「人生永远都是第一天」作为开年寄语,我很喜欢这句话。曾经我是那种活得很紧的人,想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自律、理性、行动力超强),我喜欢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可又会因为不够自律无法完成而沮丧后悔,然后“破罐子破摔”。这两年我才逐渐走出这种思维,其实躺平放松都是人无比正常的需求,我不接纳这部分的自己,纠结于所浪费的时间,反而导致问题继续维持。培养习惯也是一样,其实偶尔的偷懒放纵不可怕,没有表现好时,不要纠结于沉没成本,放过自己,重要的是现在及未来,明白每一刻都是崭新的时刻,拥有重启思维,重新启动,从现在开始好好做。

自下而上,顺应本心

介绍了一些习惯培养的技巧,养成习惯之后该如何安排生活呢?关于每天具体完成上面事物,我这一年放弃了过去细致的日程表规划,大多数时候更加遵循「自下而上」的理念,根据自己当时的偏好与状态来选择要做的事,顺应本心,允许随机与意外的出现,用张潇雨老师的话说,「接收宇宙的信号」。

如我前面所述,过去我喜欢规划时间(有点强迫型人格),用日程将自己一天的事务安排得满满当当,这当然有好处,生活过得很充实,但当时的生活有点像一场和自己的战争,我时不时会为一些意外打破计划、自己的意志力薄弱而懊悔,陷入《自控力》书中所说的「破罐子破摔」和「道德许可」效应,内耗较多。

而实际上我本身是一个思维比较发散的人,并不太适合那样的规划。随着我对自己的接纳,顺应本心,我的生活方式开始更多偏向于「自下而上」的方式,这时我做的事情其实并不比强迫自律时期少,而顺应本心去做事,几乎体会不到“坚持”的艰辛,而且更重要的是,我生活中的“正念”时刻增加,做事时更能关注事物本身,去感受和探索当下的体验,这是令我更舒适的状态。

此外,对于容易自责的朋友们,推荐大家试试记录「done list」,任何令自己有成就感、有启发的小事都可以算,它会让你将关注点放到自己完成的事而非未做的事上,在记录的时候,我有时会感慨「原来我做了这么多事」,远比自己以为的多,看着自己一点点探索和进步的感觉很美妙。


全文完。最后,我还想补充的是,其实关于「平衡」/「极致」,「涌现」/「计划」,到底该怎么选择,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在某个视角下这个道理是对的,而在另一个视角下与它相反的道理也成立。选择当下更适合自己的方式,同时,保持开放,接纳多元,不要打上「思想钢印」。

写作不易,请多点赞噢~

上一篇:国外时尚达人 国外时尚达人试穿比基尼

下一篇:班级聚会邀请函怎么写英语 班级聚会邀请函怎么写英语作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