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的现实意义?

  • 作者:小编
  • 生活
  • 时间:2023-08-27 16:25:05
  • 1人已阅读

一、生活即教育的现实意义?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大教育理论。

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与生活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脱离教育的生活是不智慧的,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即生活”。

我以为应该包含这两层意思:第一,教育的内容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有多大,我们的教育内容就有多广;第二,教育的形式就是生活的形式,不拘泥于课堂,不拘泥于书本。还“教育即生活”以本来面目,让我们的孩子快乐地学习、多彩地学习、自由地学习,然后做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杜威指出,更好的教师明白思维是产生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的,要经历五个必要的步骤:第一步,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第二步,从这个情境里产生一个问题;第三步,通过观察等心智活动,搜集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第四步,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第五步,用行动检验假设。

与思维的五步相对应,更好的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不急于把知识塞给学生,而是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使他们带着疑问来学习,这种疑问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而不是为了应付教师的要求的。今天,也许我们还无法完全实践大师的睿智理念,但我们可以靠近教育的规律、本质,应该让教育中有生活,更应该让生活中有教育。

二、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谁说的?

陶行知。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生活即教育”强调的是生活本身的教育意义。陶行知认为,与生活产生了关系,以生活为中心,便产生了教育,即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

三、中庸中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中庸”的思想,起源于上古时代。《论语·尧曰》记载,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唯一告诫的话是,一定要做到“允执其中”,“允”是信的意思。传位者说:如不真诚地实践“中”道,四海的百姓穷困,你的禄位就会永绝。

使用、奉行中道,是圣王相授受的经国大道。

“中”字的本义,有几种说法:像射箭中靶的形状;立木表测日影的正昃;像旗子,氏族首领立旗于中,以聚四方之人等。《说文》:“中,内也。从口、∣,上下通。

这“中”字,相对于“外”来说是“内”,里面;在方位上,相对于四周来说是等距离的“中心”;在程度上,是相对于上等与下等的中等;在过程中,是相对于全程来说的“一半”;而相对于“偏”来说,那就是“正”,不偏不倚。

我们今天讲的“中庸”之“中”,即是指适中,正当,恰如其分、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标准。

“庸”字的本义,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大钟,通“镛”;有人说是城,通“墉”;有人说是劳义,通“佣”;有人说是功义,以钟记功等。

“中庸”之“庸”有三个意思:第一,何晏讲是“常”,程子讲“不易之谓庸”,即恒常而不易之理,变中不改变的道理;

第二,朱子讲是“平常”,即平凡、平常之德,徐复观讲是每个人所应实践、所能实现的行为;

第三,《说文》:“庸,用也。”就是运用。郑玄讲,《中庸》这篇文章,是记中和之用的。

在孔子那里,“中庸”既是道德修养的境界,又是一般的思维方法论。

生活即教育的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看修养的境界。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是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

孔子称赞“中行”之士。“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狂者一意向前,是豪迈慷慨之士,心地坦然。狷者毫不苟取,不要不义之财,个性独立又有修养。孔子说,实在是找不到言行合乎中道的人交朋友,那一定要交狂狷之士做朋友呀!

进取的狂者与有操守的狷者都很不错,但还不是第一等人,第一等人是综合了两者之优长的中行之士。孔子的弟子说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是性情上的中道,也是修养的境界。

“中庸”之道不是不要原则,不是迎合所有的人,那是滑头主义的“乡愿”。孔子批评这种无原则的滑头主义,说:“乡愿,德之贼也。”有人说儒家、孔子及其道德论是“乡愿”,说“中庸”之道是折中主义、苟且偷生,当然是毫无根据的说法。

其次,我们再看一般方法论。孔子的“中庸”又是普遍的方法学。

《礼记·中庸》引孔子的话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这里提出了“时中”的问题。孔子是“圣之时者”,最有时间意识,不舍昼夜,自强不息。

“时中”的意思是随时制宜,随时符合标准。如果一定时空条件下的“礼”是标准与原则的话,“时中”的要求是指人的行为与时代的要求相符合。“立于礼”,符合礼,不是机械地拘执僵死的教条、规范。

孔子有“叩其两端而竭焉”的方法,即不断地从两个不同的方面、端点(如阴阳、强弱、大小)去叩问,去启发,去思考并解决问题。他又提倡“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即“执两用中”,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动态统一平衡的契机,具体分析,灵活处理,辩证综合。

《中庸》开宗明义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全书的纲。意思是说,上天所赋予人的叫做“本性”,遵循着本性而行即是“正道”,使人能依其本性而行,让一切事合于正道,便叫做“教化”。

“率性之谓道”,“率”音“帅”,是循的意思,率性是循其性,而不是任性。一切人物都是自然地循当行之法则而活动,循其性而行,便是道。一切物的存在与活动,都是道的显现。

如就人来说,人循天命之性而行,所表现出来的便是道。如面对父母,便表现孝。人因为气质的障蔽,不能循道而行,所以须要先明道,才能行道,而使人能明道的,便是教化的作用。一般人要通过修道明善的工夫,才能使本有之性表现出来。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节”的“中”念“众”,符合的意思,“节”即法度。

情感未发之前,心寂然不动,没有过与不及的弊病,这种状态叫“中”。“中”是道之体,是性之德。如果情感抒发出来能合乎节度,恰到好处,无所乖戾,自然而然,这就叫做“和”。

“和”是道之用,是情之德。“中”是天下事物的大本,“和”则是天下可以通行的大道,谓之“达道”。君子的省察工夫达到尽善尽美的“中和”之境界,那么,天地安于其所,运行不息,万物各遂其性,生生不已。

四、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回答如下: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强调人文关怀,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德。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关注学生的智力表现,而忽略了他们的情感和品德培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提醒我们,教育不应只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应关注他们的情感和品德培养。

其次,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强调实践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现代社会,虚拟化和技术化等现象越来越普遍。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提醒我们,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最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强 *** 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用的人。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关注学生的学术成就和职业前景,而忽略了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提醒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用的人,让他们在为自己的发展奋斗的同时,也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该通过他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为培养有用的人而努力。

五、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谁?

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 杜威教育理论形成的标志是1897年出版的《我的教育信条》,这是杜威早期的一个纲领性的著作,篇幅虽短,却透彻地阐明了杜威教育思想的精髓,杜威以后的教育著作都是对它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三个命题皆于此著作中被提出,此后一直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主旋律,成为杜威教育理论的核心命题,从而也构成了杜威整个教育理论的基本框架 .

六、生活即教育怎样记住?

在我们旳日常生活中,生活也是一种教育,你要记住一点,人是不停的学习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是在生活当中所经过的事,没见过的事,你第一次接触,而后再慢慢的学会了。

比如手机,我第一次接触智能手机根本就不会使用,连接电话都不会,后来边摸索边玩,终于学会了。

生活即教育的现实意义?

七、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的理解?

社会是一个可以让人得到锻炼,学习的大课堂,愿意接受学习,接受进步 提升自己的,那么在社会的大课堂或收获满意的成绩。

生活中会遇到形形 *** 的人和事,他们会给你启发和思考,会受到思想的冲击,因此,生活即教育。

八、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意思?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

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

后又把生活教育的特点归结为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几方面,是争取大众解放、民族解放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意思,可以理解为生活是教育的一种,社会是学校的一种

九、生活即教育出自哪本书?

生活即教育出自1930 年 3 月《乡村教师》第 9 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认为教育的发展历史经历三个时期:“生活是生活,教育是教育”,两者分离;“教育即生活”,“两者沟通”;“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认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主张虽然注意“两者的沟通”,但“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因而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十、教育即生活名词解释?

教育即生活,如果需要很好的解释这个词,需要结合更多的切实感受,我们开展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校和家里,没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限制,琐碎的生活过程也是值得学习反思的过程,我们对于教育应该常态化,生活化。

上一篇:时尚芭莎杂志在哪里订阅?

下一篇:消费观念不同的文案? 不同步的英语翻译,不同步用英语怎么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