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消费结构变化的思考,调查报告?

  • 作者:小编
  • 消费
  • 时间:2023-08-13 16:42:11
  • 1人已阅读

一、农村家庭消费结构变化的思考,调查报告?

提供一个思路: 1.变化的表现方面:衣食住行. 衣食从自己自足到购买. 住的消费变化不大. 行的消费变化主要是逐渐增加. 新增消费有娱乐、服务。

2。结论:(1)。消费结构变化很大 (2)。消费结构的变化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变化而变化的。在写变化是你也可以按时间段来写。大致可划分为三到四个阶段 建国至79年 79年到90年。90年以来。

二、消费观念的近义词?

消费理念,消费水平;消费观念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处于什么样的消费水平,思想认知的不同,消费观念有所不同,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观念陈旧,思想保守,过于节俭,不舍得花钱消费,享受生活的人;一种是超前消费,经不起诱惑,想早点享受美好生活,提前预支,采取借贷方式来消费;这就是消费观念的不同,所存在的差异!

三、消费观念差异的段子?

英国丈夫为了省钱,在寿衣店买花送媳妇,说比花店的便宜[捂脸]

四、消费观念的正确方式?

实用。在保证日常生活开销的基础上,可以勤俭节约,提高物品的使用效率。

克制。遇到喜欢的东西,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购买欲望,可以忍住不买,坚持一段时间后,如果购买欲望还是强烈,那就入手。

收入。提升自己的收入,我们工作的目的也是为了可观的收入,这样可以保证我们的生活质量。

攀比。不要与别人攀比。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过好自己的生活,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就好。

顾家。学会顾家,下班了就回家,就陪伴家人。即使是一个人,也不要在外面胡吃海塞,盲目浪费。学会攒钱,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把钱用来经营自己的家庭,生活。

五、消费观念的经典总结?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能力自然上升,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此时,为了促进国家和自身的共同发展,正确的消费观就起了重要作用。

  首先,要有促进消费增长的意识,这是必须的。对于个人,消费可以很好的满足自身的需求,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对于企业,消费可以促进商品的生产,从而激励企业不断调整与创新,为企业赢得经济效益,带动企业成长。而对于国家,消费可以拉动内需,国家宏观调控会给予各企业优惠政策,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根据新调查表明,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出口拉动,这是不健康,不稳定的经济增长状况,应该努力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所以,作为新世纪的创建者之一,我们应该有促进消费增长的意识。

六、刚果金的消费观念?

呵呵...刚果金的黑叔叔们的消费观就是有一分花一分!绝对没有储蓄或者长期的打算。

没钱办事就会借钱。

这和收入也有关系,毕竟只能挣这些钱,够吃饭就不错了。

??

七、消费观念不同的文案?

我和女儿可能是年龄上的差异,我们的消费观念是有所不同的,他们主张挣了钱就可以花掉,我们老一辈的人,挣了钱就希望攒一部分再消费,到底哪个对呢?

八、你可以写一份关于高密变化的调查报告吗?

站在凤凰阁放眼东望,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尽收眼底:楼房错落有致,鳞次栉比;道路宽敞笔直,绿树成阴;小广场星罗棋布,小康河玉带蜿蜒,城市北出口到济青高速公路绿色长廊纵贯南北……高密,这座被称为“凤城”的城市,越长越大,越变越美了。小城春风初度  建国初期小城很小很旧很拥挤,火车站破破烂烂的,除了人民大街和一条东北西南向的战备路,就再没有条像样的街路,一下雨,街上就泥泞不堪。”当过市建委主任的高大友感触颇深。当时,高密市街路没有硬化,更别说绿化亮化,大部分的臭水沟没有被覆盖,20多个村庄零星散乱地分布着,远处一望就可看到菜园农田。“主要街道两旁除了零星散落的党政事业机关办公楼外,其余的都是低矮的瓦房和土坯房,与其说是一个县城,倒不如说是一个小镇更合适”,一位建国初期出生的老人说。最繁华的地段局促到西到青年路,东到老电影院,南到南荷湾,区域狭小。农民进城一般就逛两个地方,一个是到电影院看场电影,二是到百货大楼买百货。当时的百货大楼是全城层数更高的建筑了。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高密市这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镇。一时间,商贸率先繁荣起来。每逢大集,满城都是人,人民大街更是人满为患。百货批发市场、木材市场红遍半岛,商业的迅猛发展呼唤城市建设。1984年,高密市对城市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规划了九街十路,并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思路,举全市之力,对城市进行改造建设,从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城市建设 *** ,初步拉起了凤城的大框架。到1994年撤县设市,人民大街东西全线贯通,这条十里长街被誉为胶东第一街,由此,凤城规模初具。城建再掀热潮  之后,高密市的城建进入了一个相对低靡期。“每年的财政投入仅300万元,这还包括人头费、办公费、园林绿化、环卫等开支,真正用于城建的就很少了。”高大友这样告诉笔者。2003年,市委、市 *** 召开城市建设会议,对城市建设的功能、地位和作用进行重新定位,决定实施“一个中心、三个板块”城市发展战略,凤城迎来了建设的春天。高密市先后聘请北京、上海、济南等著名的规划设计机构,制定和修订了新一轮城市建设规划,拉开了新一轮城市建设的序幕。到处塔吊林立,红旗招展,小区开发如火如荼,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街路向外拓展,人民大街、凤凰大街、康成大街、昌安大道、夷安大道等城市主干道越变越靓,广电大厦、农信大厦、贵宾首府等一批高层建筑相继崛起,小康河、文体中心、凤凰公园、南湖植物园、胶河等五大主题公园焕发出浓郁的城市气息,彩砖铺设、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相继实施,让城市的街道变得异彩纷呈。  “5年来,城市建设累计投资50多亿元,城区新增住房面积430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890万平方米,建设绿色通道1320公里,植树5110万株。”市建设局局长唐屹立说。城市建设以一年一大步、一年一大变向前推进。一位久居外地的老乡在“十一”期间回到家乡时说:“近几年,高密的变化太大了,简直不敢相信一个县级市会发展得这样快,建设得这样好。”向生态园林迈进2006年以后,高密市步入了飞速发展的跨越期。市委、市 *** 积极创新城市建设理念,聘请高水平的规划设计院对《高密城市总体规划》重新进行了修编,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城市建设思路。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坚持 *** 引导、社会投资、市场运作的投资机制,采取招商建城、以商兴城等方式,加快城市建设进程,奏响了城市建设的激昂乐章。  建设园林生态城市,建设宜居和谐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和着力点。高密市先后投入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资金3.6亿元,对道路两旁进行了高标准的绿化、美化、亮化,使济青高速路口至城市北入口成为高密市标志性的主干道,绿树繁花交相辉映的绿色长廊让城市更显生机。  为进一步强化城市载体功能,高密市投资约6.07亿元改造了小康河、凤凰公园,规划建设了文体中心、南湖植物园,不但为市民的休闲娱乐提供了适宜场所,而且增添了城市灵气,提升了城市品位,让城市更加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为提高城市建设的档次,在注重新区开发建设的同时,高密市实施了“两街三路”综合改造工程,加大城中村和旧城的开发改造力度。同时,把城市配套设施建设与重点工程建设同步推进,一些城市功能性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投资1.089亿元实施了西部南部除氟改水,采用BOT模式投资1.31亿元建成了第二污水处理厂。  60年来,沐浴着改革的春风,高密市由昔日的胶东小镇变成了如今美丽的凤城。现如今,她更是插上了腾飞的双翼,带领人们飞向更美好的明天!

九、廊坊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的变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廊坊巨变的30年。翔实、准确的统计数字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这一光辉历程,谱写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篇章,一个崭新的廊坊正在崛起。

农村家庭消费结构变化的思考,调查报告?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978年,廊坊的地区生产总值仅8.3亿元,财政收入只有0.98亿元。改革开放的30年,各项经济指标以几何级数增长,快速跨过一个又一个台阶。2007年,廊坊市地区生产总值达883.4亿元,比1978年增长105.6倍,年均增长14.0%;财政收入95.6亿元,增长96.5倍,年均增长18.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20.6亿元,增长246.5倍,年均增长2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85.9亿元,增长234.9倍,年均增长2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0亿元,增长76.7倍,年均增长15.8%;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比始有外资的1990年增长39.4倍,年均增长24.3%;出口总值12.6亿美元,比始有出口数据的1995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7.2%;全社会用电量113.1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20.4倍,年均增长11.8%。

经济成份多元化

体制发生深刻变革

30年来,随着国企改革、财税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机构改革等各项体制改革的稳步实施,我市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所有制结构也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一改开放前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外资和股份制经济从无到有,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已然形成。到2007年全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64家,国有、集体企业64家,占7.4%,其他经济类型800家,占92.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20.6亿元,其中国有工业总产值49.3亿元,占4.4%;集体工业总产值19.9亿元,占1.8%;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1051.4亿元,占93.8%。非公有制经济从“补充地位”上升为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

优化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协调性增强

随着经济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加速优化,由1978年的41.7:41.3:17.0演变为2007年的14.1:55.7:30.2,实现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传统模式向以第二产业为主、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模式的跃进,形成了“二、三、一”产业格局。同时产业内部结构深刻变革。

第一产业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农村生产关系重大历史性变革的发生,已由过去形式单一的传统农业向“三高”农业方向发展,良种良法得到普及和推广,种养比例由1978年的90.8:9.2调整为2007年的61.7:36.4。2007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214.5亿元,年均增速8.0%,畜牧、蔬菜、林果三大产业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8.0%,居主导地位。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汇福粮油、五丰福成等40个具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全市农业产业化率达61.1%。

第二产业随高科技、外向型工业企业比例增加,实现了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全市经济发展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07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431.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8.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7.5%,工业产业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工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最强支撑。在工业产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农副食品加工等传统制造业不断提升,在全市工业体系中占有主导位置。电子信息产业异军突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富士康、华为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投资几十亿甚至超百亿元的大项目相继落户廊坊。以量子高科、神威药业、杰希药业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群,以国瑞电子、鑫谷光电、晶日金刚石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群正在形成。产业聚集趋势明显,园区经济迅速成长。9个省级开发区(园区)和龙河工业园已经成为全市引进工业项目的主要载体,也正在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廊坊开发区的现代制造业、三河燕郊的高新技术、霸州胜芳的钢木家俱、文安左各庄的胶合板、安次区东安庄的纸制品、香河的家俱、大厂的牛肉等产业群的发展已为集群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廊坊开发区设立出口加工区,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第一个国家级品牌。

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变化明显,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改革开放之初,我市服务业体系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开放程度低,灵活性差。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层次大大提高,涌现出了一批新的高成长行业,初步形成了以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主体,其他服务业并存的第三产业体系。信息咨询、科技教育、房地产、现代物流、会展、旅游、社会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成为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利用外资从无到有

对外经济快速发展

我市利用外资始于1982年承办了两个补偿贸易项目,1985年以注册首家外资企业为标志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经过30年的探索与发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已经形成,对外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2007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是1990年前利用外资总量的39.4倍,年均增长24.3%。截止2007年底,全市实有注册三资企业544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5.9亿美元,涉及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3.6亿美元,增长44.9%。其中出口总额12.6亿美元,比1995年提高17倍,年均增长27.2%,其中三资企业成为有效拉动力量。旅游业也随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正成为我市的新兴产业,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33.8万人次,旅游收入41.9亿元,分别增长14.3%和15.5%。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民生状况持续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75元,比始有统计的1985年增长21倍,年平均增长14.8%;农民人均纯收入5599元,比始有统计的1980年增长28倍,年平均增长13.1%;随居民收入连年快速增长,2007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14.8万元,比1978年增长1654.4倍,年平均增长29.1%。衣食住行条件全面改善。200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2.3%和37.7%,比1990年分别下降22.3和17.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4平方米,比1991年增加15.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1平方米,比1985年增加12.4平方米。空调、彩电、冰箱、手机、电话、电脑等消费品普及、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汽车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城乡居民都已基本解决温饱,步入了小康,并向富裕生活迈进。就业人员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党和 *** 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2007年全市从业人员达216.4万人,比1978年增加9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0%。城乡居民享受到了更多的实惠。在城镇,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覆盖面不断扩大。2007年底,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7.9万人、34.5万人和18.0万人,共有4.1万人享受城镇居民更低生活保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医疗改革试点也在加快推进,2007年底,全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7.9万人。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社会经济协调和谐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社会各项事业也随之蓬勃快速发展,呈现出教科文卫焕发勃勃生机,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的良好局面。素质教育全面铺开,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免除了本地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高中阶段适龄人口毛入学率86.0%。“科教兴市”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连续三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成就。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文化艺术节、彩色周末等各类系列文化活动,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建成了疾病预防控制和有效应对重大疫情的公共卫生 *** 体系。医疗体制改革积极推进。2007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已达253.6万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中心、体育馆建成使用,全市体育人口达到17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4%。

城市面貌翻天覆地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建成投产,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承载能力逐步提高。1978-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164.4亿元,年均增长21.0%。路、讯、电、网等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增加,交通邮电通讯供给能力大大加强;街巷改造、市场兴建、城市绿化使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人民公园、步行街、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城市景观项目建成使用,提高了城市形象;城市道路、供水、供气等公益设施日臻完善,城市整体功能不断增强。交通高速便捷,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市总体形象发生质的变化。2007年城市化率达到44.6%,比始有统计的1987年提高了26.7个百分点,年平均上升1.3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一座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美丽城市已矗立在我们面前。

过来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结果,是 *** 理论、“ ***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与廊坊实践相结合的结果。30年巨变,把廊坊推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坚信,廊坊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廊坊一定会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魅力之城。

十、个人消费观念的影响?

说实话我没有房贷和车贷,我也有一定得积蓄(一百五十多万),但是我仍然不敢消费。

农村家庭消费结构变化的思考,调查报告?

为了节约资金,油车都是出远门的时候才开,平时上下班就是电车,这样一个星期能省一百元左右,一年就是5000元。一个星期只有周六晚上会吃一顿排骨或者鸡肉解解馋,平时都在单位食堂吃饭,有时候食堂的饭实在不想吃就不吃了,权当减肥了。牛奶买临期产品,水果到超市快关门了去买便宜处理的。我媳妇比我还抠门,把我的矿泉水换成了两块钱一桶的纯净水,一年又能省一千块钱,她把平时看的抠门诀窍应用自如,最后算了一笔账,一年大概能节约四万左右。

我们俩都属于金钱就是安全感的人,没有钱就感觉自己干什么都不行,低人一头。所以没感觉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对的,一年自己投资 工资 父母补贴一共三十多万,实际上一年日常花费不超过五万。

上一篇:生活用品属于什么类目?

下一篇:过年家人群里祝福语? 家人过年酒桌祝福语?

Top